保定
BAODING

省
省级网站
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省直
县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双桥区 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 兴隆县 平泉市 滦平县 隆化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 围场县 承德市高新区
张家口市桥东区 张家口市桥西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 万全区 崇礼区 张北县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蔚县 阳原县 怀安县 怀来县 涿鹿县 赤城县 塞北管理区 察北管理区 张家口市经开区
海港区 山海关区 北戴河区 北戴河新区 抚宁区 昌黎县 卢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 秦皇岛市开发区
路南区 路北区 古冶区 开平区 丰南区 丰润区 曹妃甸区 遵化市 迁安市 滦州市 滦南县 乐亭县 迁西县 玉田县
三河市 大厂回族自治县 香河县 广阳区 永清县 固安县 霸州市 文安县 大城县
竞秀区 莲池区 满城区 清苑区 徐水区 涿州市 安国市 高碑店市 涞水县 阜平县 定兴县 唐县 高阳县 容城县 涞源县 望都县 安新县 易县 曲阳县 蠡县 顺平县 博野县 雄县 保定市高新区 白沟新城
运河区 新华区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沧县 青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 渤海新区
桃城区 冀州区 深州市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邢台市桥东区 邢台市桥西区 邢台县 临城县 内丘县 柏乡县 隆尧县 任县 南和县 宁晋县 巨鹿县 新河县 广宗县 平乡县 威县 清河县 临西县 南宫市 沙河市 邢台市开发区
邯山区 丛台区 复兴区 峰峰矿区 肥乡区 永年区 临漳县 成安县 大名县 涉县 磁县 邱县 鸡泽县 广平县 馆陶县 魏县 曲周县 武安市 邯郸市开发区 冀南新区
省
省级微信
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
县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双桥区 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 兴隆县 平泉市 滦平县 隆化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 围场县 承德市高新区
张家口市桥东区 张家口市桥西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 万全区 崇礼区 张北县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蔚县 阳原县 怀安县 怀来县 涿鹿县 赤城县 塞北管理区 察北管理区 张家口市开发区
海港区 山海关区 北戴河区 北戴河新区 抚宁区 昌黎县 卢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 秦皇岛市开发区
路南区 路北区 古冶区 开平区 丰南区 丰润区 曹妃甸区 遵化市 迁安市 滦州市 滦南县 乐亭县 迁西县 玉田县 汉沽管理区
三河市 大厂回族自治县 香河县 广阳区 永清县 固安县 霸州市 文安县 大城县
竞秀区 莲池区 满城区 清苑区 徐水区 涿州市 安国市 高碑店市 涞水县 阜平县 定兴县 唐县 高阳县 容城县 涞源县 望都县 安新县 易县 曲阳县 蠡县 顺平县 博野县 雄县
运河区 沧州市新华区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沧县 青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 渤海新区
桃城区 冀州区 深州市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邢台市桥东区 邢台市桥西区 邢台县 临城县 内丘县 柏乡县 隆尧县 任县 南和县 宁晋县 巨鹿县 新河县 广宗县 平乡县 威县 清河县 临西县 南宫市 沙河市 邢台市开发区
邯山区 丛台区 复兴区 峰峰矿区 峰峰矿区(订阅号) 肥乡区 永年县 临漳县 成安县 大名县 涉县 磁县 邱县 鸡泽县 广平县 馆陶县 魏县 曲周县 武安市
产业工会
河北翼家人华北油田职工之家河北军工之家港口惠冀航工会幸福e家河北省直属单位机关工会华能河北分公司工会冀中能源集团工会

登录|注册

首 页   通知公告   时政要闻   工作动态   基层信息   政策法规   下载专区   职工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维权案例

超时加班劳动人事 争议的标准和规则(下)

来源:河北工人报 时间:2025-06-14 01:30【字号:大  中  小】

案例描述

【基本案情】

 案例6

 

    处理加班费争议 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基本案情

    林某于2020年1月入职某教育咨询公司,月工资为6000元。2020年7月,林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林某主张其工作期间每周工作6天,并提交了某打卡APP打卡记录(显示林某及某教育咨询公司均实名认证,林某每周一至周六打卡;每天打卡两次,第一次打卡时间为上午9时左右,第二次打卡时间为下午6时左右;打卡地点均为某教育咨询公司所在位置,存在个别日期未打卡情形)、工资支付记录打印件(显示曾因事假扣发工资,扣发日期及天数与打卡记录一致,未显示加班费支付情况)。某教育咨询公司不认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主张林某每周工作5天,但未提交考勤记录、工资支付记录。

    请求与裁判

    申请人请求:请求裁决某教育咨询公司支付加班费10000元。

    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某教育咨询公司支付林某加班费10000元(裁决为终局裁决)。

    案例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如何分配林某与某教育咨询公司的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6号)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从上述条款可知,主张加班费的劳动者有责任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提供证据,或者就相关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提供证据。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而不提供有关证据的,可以推定劳动者加班事实存在。

    本案中,虽然林某提交的工资支付记录为打印件,但与实名认证的APP打卡记录互相印证,能够证明某教育咨询公司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某教育咨询公司虽然不认可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但未提交反证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应承担不利后果。故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教育咨询公司支付林某加班费。

 

    案例7

 

    回应“996”等超时加班等热点,进一步明确工时及加班工资法律适用标准,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联合发布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的通知(人社部函〔2021〕90号),10个典型案例明确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则。其中,第6个至第10个案例,从举证责任、责任划分等方面,主要明确了加班的仲裁诉讼规则。

 

    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基本案情

    2017年8月,某服务公司(已依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与某传媒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约定某服务公司为某传媒公司提供派遣人员,每天工作11小时,每人每月最低保底工时286小时。2017年9月,某服务公司招用李某并派遣至某传媒公司工作,未为李某缴纳工伤保险。2018年8月、9月、11月,李某月工时分别为319小时、293小时和322.5小时,每月休息日不超过3日。2018年11月30日,李某工作时间为当日晚8时30分至12月1日上午8时30分。李某于12月1日凌晨5时30分,晕倒在单位卫生间,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等。2018年12月,某传媒公司与李某近亲属惠某等签订赔偿协议,约定某传媒公司支付惠某等工亡待遇42万元,惠某等不得再就李某工亡赔偿事宜或在派遣工作期间享有的权利,向某传媒公司提出任何形式的赔偿要求。上述协议签订后,某传媒公司实际支付惠某等各项费用计423497.80元。此后,李某所受伤害被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某服务公司、惠某等不服仲裁裁决,诉至人民法院。

    请求与裁判

    原告诉讼请求:惠某等请求判决某服务公司与某传媒公司连带支付医疗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共计1193821元。某服务公司请求判决不应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应支付的各项赔偿中应扣除某传媒公司已支付款项;某传媒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判决,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因用人单位未为李某参加工伤保险,其工亡待遇由用人单位全部赔偿。某服务公司和某传媒公司连带赔偿惠某等医疗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合计766911.55元。某传媒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李某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是否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息权是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即使在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仍然受到法定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制约。劳务派遣用工中,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对劳动者的损失均负有责任,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达成赔偿协议的,当赔偿协议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时,不应认定赔偿协议有效;当赔偿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情形时,应当支持劳动者依法行使撤销权。

    本案中,某服务公司和某传媒公司协议约定的被派遣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及每月工作保底工时,均严重超过法定标准。李某工亡前,每月休息时间不超过3日,每日工作时间基本超过11小时,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36小时数倍,其依法享有的休息权受到严重侵害。某传媒公司作为用工单位,长期安排李某超时加班,存在过错,对李某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惠某等主张某传媒公司与某服务公司就李某工伤的相关待遇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应予支持。惠某等虽与某传媒公司达成了赔偿协议,但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未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情形下签订的,且赔偿协议约定的补偿数额明显低于法定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某服务公司和某传媒公司应对差额部分予以补足。

 

    案例8

 

    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基本案情

    常某于2016年4月,入职某网络公司。入职之初,某网络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常某,公司采取指纹打卡考勤。员工手册规定:“21:00之后起算加班时间;加班需由员工提出申请,部门负责人审批。”常某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通过工作系统累计申请加班126小时。某网络公司以公司规章制度中明确21:00之后方起算加班时间,21:00之前的不应计入加班时间为由,拒绝支付常某加班费差额。常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某网络公司支付其加班费差额。某网络公司不服仲裁裁决,诉至人民法院。

    请求与裁判

    原告诉讼请求:请求判决不支付常某加班费差额。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判决:某网络公司支付常某加班费差额32000元。双方不服,均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某网络公司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常某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

    本案中,一方面,某网络公司的员工手册规定有加班申请审批制度,该规定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且具有合理性,在劳动者明知此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另一方面,某网络公司的员工手册规定21:00起算加班时间,并主张18:00至21:00是员工晚餐和休息时间。鉴于18:00至21:00时间长达3个小时,远超过合理用餐时间,且在下班3个小时后再加班,不具有合理性。在某网络公司不能举证证实该段时间为员工晚餐和休息时间的情况下,其规章制度中的该项规定不具有合理性,人民法院依法否定了其效力。人民法院结合考勤记录、工作系统记录等证据,确定了常某的加班事实,判决某网络公司支付常某加班费差额。

 

    案例9

 

    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

    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

 

    基本案情

    2017年7月,肖某与某科技公司(已依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订立劳动合同,被派遣至某快递公司担任配送员,月工资为基本工资加提成。肖某主张,某快递公司在用工期间安排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加班,并提交了工资表。工资表加盖有某科技公司公章,某科技公司和某快递公司均认可其真实性。该工资表显示,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肖某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休日加班及法定节假日加班,但仅获得少则46.15元、多则115.40元的出勤补款或节假日补助。2019年11月,肖某向某科技公司提出离职。当日,双方签署离职申请交接表。该表“员工离职原因”一栏显示:“公司未上社会保险,工作压力大、没给加班费。”“员工确认”一栏显示:“经说明,我已知悉《劳动合同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现单位已经将我的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结清,我与单位无其他任何争议。本人承诺不再以任何理由向某科技公司及用工单位主张权利。”员工签名处有肖某本人签名。肖某对离职申请交接表的真实性认可,但认为表中“员工确认”一栏虽系其本人签字,但并非其真实意思,若不签字,某科技公司就不让其办理工作交接,该栏内容系某科技公司逃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方法。肖某不服仲裁裁决,诉至人民法院。

    请求与裁判

    原告诉讼请求:请求判决某科技公司与某快递公司支付加班费82261元。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判决,驳回肖某加班费的诉讼请求。肖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改判,某科技公司与某快递公司连带支付肖某加班费24404.89元。

    案例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肖某是否与用人单位就支付加班费达成合法有效的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6号)第三十五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司法实践中,既应尊重和保障双方基于真实自愿合法原则签订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也应对劳动者明确持有异议的,涉及劳动者基本权益保护的协议真实性予以审查,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肖某认为,离职申请交接表“员工确认”一栏,不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上面记载的内容也与事实不符。该表中“员工离职原因”与“员工确认”两处表述确实存在矛盾。两家公司均未提供与肖某就加班费等款项达成的协议及已向肖某支付上述款项的证据,且肖某否认双方就上述款项已达成一致并已给付。因此,离职申请交接表中员工确认的“现单位已将我的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结清,我与单位无其他任何争议”与事实不符,不能认定为肖某的真实意思表示。本案情形并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五条之规定,故二审法院依法支持了肖某关于加班费的诉讼请求。

 

    案例10

 

    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当如何认定

 

    基本案情

    张某于2016年7月,入职某建筑公司从事施工管理工作。2019年2月,张某离职。工作期间,张某存在加班情形,但某建筑公司未支付其加班费。2019年12月,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某建筑公司依法支付其加班费,某建筑公司以张某的请求超过仲裁时效为由抗辩。张某不服仲裁裁决,诉至人民法院。

    请求与裁判

    原告诉讼请求:请求判决某建筑公司支付加班费46293元。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判决,某建筑公司支付张某加班费18120元。张某与某建筑公司均未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已生效。

    案例分析

    本案争议焦点是张某关于加班费的请求是否超过仲裁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第四条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五)加班加点工资……”仲裁时效分为普通仲裁时效和特别仲裁时效,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劳动争议的,应当适用特别仲裁时效,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拖欠劳动报酬,仲裁时效不受“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加班费属于劳动报酬,相关争议处理中,应当适用特别仲裁时效。

    本案中,某建筑公司主张张某加班费的请求已经超过了一年的仲裁时效,不应予以支持。人民法院认为,张某与某建筑公司的劳动合同于2019年2月解除,其支付加班费的请求应自劳动合同解除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张某于2019年12月,提出仲裁申请,其请求并未超过仲裁时效。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执法中调取的工资表上的考勤记录,人民法院认定张某存在加班的事实,故判决某建筑公司支付张某加班费。

    ■本报记者贺耀弘

【办理过程】

【专家点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定市职工服务网 版权所有    保定市总工会主办
地址:保定市天鹅西路398号    电话:0312-3100796
备案编号:冀ICP备06002041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