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时间:2017-11-0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梁跃辉有很多“身份”。
有时他是个管家,凡是来项目上参观、访问的,他都要负责协调时间、安排行程,甚至过问食宿;有时他是个司机,采访的几天里,他常常一边开车带记者穿梭在公司驻地与工地之间,一边回答着各种问题;有时他是个父亲,听到有人提起孩子,他会难得地多说几句话,聊自己正上初一的儿子,成绩不稳定、作文写不好……尽管很多时候他1个月也抽不出一个周末回长沙的家看看。
当梁跃辉换上工装戴上安全帽时,他还是中建五局安装公司设备安装的项目经理。
更难想到的是,最初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还手握18项国家授权专利,获得2017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让师傅放心的工人
前不久,在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建筑项目工地上,土建部分已经初具雏形,轰鸣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工地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只是这些似乎都与梁跃辉无关,他埋头往前走,七拐八绕,最后一猫腰,带着记者进入了地下车库。
所谓工程设备安装,就是搭建整座建筑所需的线路、管道等“血管”和“神经”。而作为项目经理,梁跃辉的拳脚基本都是在地下车库等难以引起注意的角落里施展的。这与近30年前,19岁的他以顶班方式进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做学徒时的默默无闻,颇有几分相似。
1989年,高考落榜的梁跃辉接过父亲的电焊枪,成了一名铆工学徒。面对这一在建筑职业中因技术含量高、精确度要求严苛,而被形象地称为“铁裁缝”的工种,无技术、无经验、无文凭的梁跃辉做了他唯一能做的事:多练。
那两年,只要有空,他就对照着图纸,随手拉来一块废钢材开始练手;实在来不及,也要用笔在图纸上比划一下。渐渐地,尽管带了五六个学徒,但只要来了活儿,师傅总爱交给梁跃辉,“你来干我放心”。到后来,他一个人包揽焊工、电工和管工3项工作的事,更是时常发生。
18项国家专利解决“切肤之痛”
“这里就是我们的样板展示区了。”顺着梁跃辉的指点,记者一抬头,看见地下车库的一角一字排开着多种施工样板。大到给水系统安装,小到空调套管安装和地漏安装,都能找得到。
在建筑工地上,各专业工种交叉施工是常有的事,机电安装更是全程“穿插”在项目过程中:动工时要预留预埋,土建施工途中要不断协调调整,等到建筑成形了才能将线路、管道收工。
这种情况下,“回头找补”的亏,做机电安装的人大多吃过,梁跃辉也不例外。2007年,他在南京一个项目施工时,有一种明配钢管的弯曲半径与常见的规格不同,但为了赶工,项目组没来得及与混凝土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就按照旧有经验进行安装。“安装结束后,我们才发现钢管的高度远远低于图纸要求,根本无法使用。”梁跃辉和同事都傻眼了,这意味着这些钢管都得返工重装。
那一次的教训,不仅使梁跃辉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把他那股“爱琢磨”的劲儿激发了起来:机电安装就不能不返工?
于是就有了记者眼前的这项获得省部级工法、并且填补了建筑行业管道系统一次性预埋技术空白的“套管一次性预埋”工法。
仔细看,这部来头很大的工法,几乎全部由塑料管、钢片、铁丝组成,还有些垫片干脆就是边角余料。只是经过梁跃辉的改造,它们都变成了“宝贝”。
“动工之初为空调管线预留的小孔,常常在泥工刷墙时被水泥糊住。等我们后续施工时,又得把水泥强行砸开,既费时,又影响美观。”梁跃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在每个小孔上预先装上一段稍微凸出孔口的塑料管套,“这样一来,泥工师傅的水泥怎么也糊不进去了”。
“一开始,只是想解决安装施工中效率低、返工率高的‘切肤之痛’。” 翻看梁跃辉数年来取得的18项国家授权专利,没有一项是令人头晕目眩的高科技,经他稍微讲解都能明白其中的原理。2016年仅套管一次性预埋技术的推广,就为中建五局安装公司节约了1800余万元的成本。
中年人也要与时俱进
要说梁跃辉是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管理人员,一点都不假。做了近20年的工人,2008年他第一次被任命为福州一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直到现在,像他这样以高中生的初始学历当上项目经理的,“大概在整个中建五局都找不出第二个”,好几个老员工都向记者提到。
技术负责人并不比工人轻松,CAD制图成了梁跃辉首先遇到的路障。对当时已近40岁的他来说,在此之前他连电脑都很少用。
没办法,只能再当一次学徒,只是图纸变成了专业书,电焊枪变成了电脑键盘。为了加强记忆,梁跃辉把CAD制图软件的快捷方式都整理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床头架、天花板等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遇到不懂的,就向年轻同事甚至是自己的徒弟请教:“中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嘛。”
梁跃辉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性格,不仅让他先后掌握了CAD绘图和BIM技术,也使他对后备力量的培养有了过人之处。在他的徒弟中,有公司最年轻的项目执行经理,也有入职不到两年就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的90后大学生。
说起自己的秘诀,梁跃辉的口吻里难得地透出一丝得意,“这都是‘轮值执行经理’制度的功劳。”原来,在梁跃辉的项目上,每个管理人员都要轮流担任执行经理,每次两周。这样一来,即使是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也可以很快熟悉项目所有工作的统筹推进,实现快速成长。
介绍完自己的诸多样板,记者与梁跃辉一起向车库出口走去。“我今年还申报了‘机器人工作站’的方案,到时只需要两个工人,一台工作车,就能完成过去五六个人的工作了。”光线逐渐透进来,梁跃辉的脸上呈现出兴奋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