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时间:2025-03-27
2025年3月26日,保定市总工会第十九届三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服务职工群众十件实事》。这是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履行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基本职责的重要举措。十件实事紧紧围绕全市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涵盖技能提升、服务阵地建设、权益保障、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当好职工“娘家人”的使命担当。十件实事分别是:
1.开展1000场技能竞赛,助力职工技能提升围绕保定“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和“37+5”县域特色产业,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在重点行业开展竞赛项目,鼓励支持园区、行业、系统和企业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科技攻关等技能竞赛,开展市级一类赛10项、二类赛100项,指导县企开展各具本地特色的技能竞赛1000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竞赛新格局。
2.建设保定工匠学院,培育命名1000名工匠人才完善保定工匠学院建设体系,深化双元制培育模式,大力培养工匠之师,深入推进育匠基地工作,开展布局合理、训用结合、供需匹配的特色培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完成第四届200名“保定工匠”、800名县级工匠培育、命名工作,组织全市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和交流展示活动。全方位、高频次、立体化宣传工匠精神,引领全市广大劳动者学工匠、做工匠、争当“保定工匠”。
3.建设运营工人文化宫、保定工人运动史展览馆在市工人文化宫,高标准运营篮球馆、羽毛球馆、职工体育综合楼和电商直播实训基地,满足职工多元化文体需求,打造一流的职工文化体育综合体。在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设保定市工人运动史展览馆,改造电影院,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职工活动空间。建设运营博野、安国工人文化宫,真正将文化宫打造成为职工群众的文化家园和精神高地。
4.推进工会数智化建设将2025年作为数智工会建设提升年。坚持每月一项大活动,每周一个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保工普惠”平台文体、消费等普惠职工服务活动;完善“AI工慧”智能助手功能,进一步提升“保工普惠”平台智能化水平;提升县(市、区)、基层工会在“保工普惠”平台开展工作的频次,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覆盖面和职工参与度。
5.建设工会驿站等服务职工阵地在全市规划新建、改造提升100个24小时智能化“工会驿站”,其中主城区32个,其他县(市、区)68个。推进县级职工服务中心、司机之家赋能增效,组织开展省总工会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单位培养工作。在发挥原有239家“爱心妈妈小屋”作用的基础上,新建“爱心妈妈小屋”10家,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
6.开展工会“四季送”,惠及职工3.7万人次春送岗位: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活动,覆盖职工10000人次。夏送清凉: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慰问,依托“保工普惠”平台实施“智送清凉”,开展“润心”服务,惠及职工7000人次。金秋助学:为符合条件的在档困难职工子女提供助学救助。冬送温暖:面向全市苦、脏、累、险等重点群体一线职工广泛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惠及职工20000人次。
7.培训数字人才、电商、家政等5000人次重点推进数字人才、电商、家政等领域的职业培训工作,帮助职工掌握新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依托工会培训基地,重点开展电商、家政、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5000人次。着力打造“工益家政”品牌,全面提升家政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助力职工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8.开展1000场文体活动,塑造激昂活力职工队伍组织举办职工文艺汇演、主题摄影比赛、诵读比赛及职工匹克球、乒乓球、篮球、游泳比赛等各种类各层次文体赛事1000场次,为职工提供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平台,营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氛围,进一步激励全市职工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作出贡献。
9.开展法律宣传援助,维护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组织开展《宪法》《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宣传活动100场。加强劳动法律咨询服务,面向农民工、困难职工群体开展免费法律援助,引导广大职工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10.开展“暖心行动”,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为全市220户在档管理困难职工提供生活、医疗、助学救助;修订“职工互助一日捐”活动实施细则,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为患重大疾病、遭遇重大意外事故的职工及其家庭提供救助;依托“保工普惠”平台,持续开展主城区环卫工人“暖心早餐”活动,全年惠及职工3万人次;加大新业态劳动者关心关爱力度,拓展服务内容,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
《保定市总工会2025年服务职工群众十件实事》的制定和实施,是保定市总工会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助力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举措,将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为保定市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力量。市总工会将以此次全委会议为契机,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更优的服务,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切实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团结带领全市职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